杯中性—酒精与性的媾合

400年前,莎士比亚就在《麦克白》中就酒精对性的影响做了最简洁的概括:“它激发了欲望,但毁掉了(性)表现”,这一描述很贴切。在现实生活中,酒精与性和性欲望的联系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广告、电影、电视和音乐中。轶事证据比比皆是,讲述了饮酒与一次或多次性接触相关的替代性经验(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临床上,酒精与各种异常性行为表现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如性功能障碍、强迫性行为、与意外怀孕或性传播疾病相关的风险,以及性侵犯和犯罪。
近50年来,涉及酒精和性行为的研究文献非常广泛。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主要基于动物模型解释酒精与性行为的关系,如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随后,认知革命带来了从生物学视角向综合生物心理社会视角的转变,强调了心理作用的重要性,如酒精预期。在解释个人的饮酒—性活动轨迹时,学者倾向采用三种截然不同的远端背景因素的影响:人格因素(如寻求感觉)、酒精因素(如饮酒规范和期望)和性因素(如随意的性态度)。一旦在这种情况下饮酒,与酒精相关的近端情景因素,如对性信号的过度关注,则与背景因素协同展开,通过远端和近端的交互式影响,左右个人的性行为表现。
然而,这些非实验方法并不适合解释酒精中度与性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饮酒是如何推动个人性行为的。为了更好了解饮酒与性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尝试通过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酒精与性行为的因果关系证据
以下几个领域显现出饮酒与性行为关联的因果证据,包括:性化的社会观念、性唤起、冒险性行为、性侵犯和犯罪。
1,性化的社会感知
酒精对性行为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性化的社会感知,即引导个人认为其他人有性吸引力或对性接触感兴趣。酒精,通过改变对情景中线索、目标人或实际活动的认知操控个人的行为。例如,当女性饮酒时,旁观者认为她更容易提供性服务,对性接触更感兴趣。而且,无论女性是在喝酒还只是坐在“酒杯”旁边,男性都认为她有性意图。因此,如果一个女人饮酒,男人更有可能将她的行为误解为一种浪漫的性行为,而不是友好的柏拉图式行为。因此,学者认为酒精具有性暗示作用。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饮酒时,其他人会从更“性化”的角度看待他/她—即使这些看法不够准确。酒精,无论最终的效果如何,都是一种将个人的行为及其后续社交互动表现为更具“性暗示”的物质。
2,对性唤起的影响
通过评估主观性唤起和生殖器性唤起(客观),即可了解饮酒对男女性行为的影响。对于男性来说,酒精经常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效果:少量饮酒时男性的主观和客观性唤起水平升高。但当血液内酒精显著水平升高(血液内酒精浓度达到0.1%)时,则出现生殖器性唤起水平降低,呈现一种所谓的酒精衰减效应。对于女性来说,酒精的作用不太一致:一些女性表现为生殖器性唤起减弱,一些女性不明显。大多数情况下,酒精和性的结合,可能创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氛围,想喝酒的男人比不想喝酒的人更容易兴奋,不管他们是否真的喝了酒。酒精是人们聚会中不可缺少的乐趣,是人们之间沟通的媒介,参加聚会的人经常感到亢奋无比,男性有意或无意地把喝酒和兴奋联系在一起,很多人在酒精的社交场合被点燃,冲动和大胆。
3,冒险性行为
经过多年研究,学者发现饮酒后个人的冒险性行为增加,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升高,这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与清醒状态相比,醉酒增加了个人与新的或随意伴侣进行无条件性行为的想法和意愿。醉酒时,女性经常会将避孕套的使用权更多地交由男性伴侣来决定,而男性也可能更加抵制避孕套的使用,无可争议地证明酒精具有增加冒险性行为的可能性。
4,性侵犯
酒精是性侵犯的一个特别危险性因素。性侵犯是一个广泛概念,包括从爱抚或摸索到强奸的一系列非自愿强迫行为。在这些行为中,一个人与另一个不能或不同意的人发生了性关系(或试图发生)。可靠的研究表明,大量饮酒增加了男性对性侵犯的兴趣、对性侵犯对象的性唤起、表现得像强奸犯的意愿、抵制使用避孕套的意愿以及性犯罪的意图等。同时,酒精还降低男性对强奸犯的罪责感,导致对受害者不同意和同理心上的误判。因此,酒精增加了男性的性误解,进而增加性侵犯倾向,与男性的性侵犯行为之间构成了一种因果关系。
二,饮酒与性行为的关联机制
传统观念认为,酒精的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在道德或病理方面的负面特征,还是作为理想的春药的积极表现,酒精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是一种释放和催化色情本能的促兴奋剂,从而导致个人去性追求、性参与和性消费。虽然酒精抑制理论能够直观地解释这种性行为的“去抑制作用”,但至少在描述性表现方面,仍然缺乏可靠的研究证据。随后,学者尝试通过酒精预期、注意力近视或情绪调节框架进一步讨论这种作用机制。
1,酒精抑制理论
酒精抑制理论提出,虽然性和生殖驱动力和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公开性行为的表达仍然受到文化相关的内在抑制和/或外部强加因素的约束和调控。如果这种中枢抑制作用被削弱,性反应抑制可能被解除,性行为得以释放和表现。通常,酒精通过两种方式削弱、禁用或抵消性抑制的有效性:损害个人大脑的执行认知功能和抗焦虑作用。由此,虽然饮酒者知道自己的性欲望违反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但他们“根本不在乎”,继续“我行我素”地继续饮酒作乐,性行为“畅通无阻”。但是,尽管这种解除抑制理论很直观,但我们需要研究证明:
1,性活动的驱动力被激活,
2,抑制作用明显并阻碍了性表达,
3,酒精毒性作用导致大脑执行功能受损和/或对结果的担忧减轻,
4,抑制作用减弱,
5,具体的性反应表现。
2,酒精预期理论
酒精预期是个人对饮酒影响的持久信念。饮酒后,个人文化上的酒精预期被酒精激活,进而影响饮酒后的行为。也就是说,饮酒会增强一种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与性相关的预期,引导个人表现出与预期一致的后续反应,最终导致先验预期的具体化。通常,饮酒者经常抱有与性相关的期望,即酒精会增强性快感,消除性表达抑制,增加冒险性行为。而且,醉酒还为个人的越轨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借口。这些人时常认为“我在饮酒,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酒精让人胆大妄为,我可以自由地表现出清醒时不敢去做的不符合个性的行为,可以通过酒精的借口来逃避责任。”
同时,酒精的影响下,个人的性行为变得更加色情、暴力甚至是强奸。
3,酒精近视理论
酒精近视理论认为,酒精损害了个人的注意力、认知和信息处理能力,导致他们目光短浅,产生迫切从事过度或不受约束行为的想法。酒精通过与性满足动机一致的内在状态,同时抑制个人的意识,从而将个人的视觉和行动导向为对性欲望的追求。大量饮酒或酗酒时,酒精通过以下几种影响个人的专注力和决策力:
⑴.注意力缺乏
酒精近视限制了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个人的注意力只能仅顾当前,难以处理和解决复杂的冲突局势。
⑵.冲动行为
酒精可损害个人抑制冲动行为的能力,他们倾向于以牺牲未来的风险(如可能感染性病或导致怀孕)为代价,去关注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即时快感的刺激(如不安全的性行为)。
⑶.攻击性行为
酒精本身不会引起攻击性,但会增加对挑衅的攻击程度。酒精将个人注意力集中在挑衅性线索上,而不是非挑衅性线索或自我克制方面,鼓励攻击性行为。
⑷暴饮暴食
酗酒可引起暴饮暴食,因为酒精损害了个人调节或控制食物摄入的能力。
⑸.自我意识
醉酒者的自我意识往往受到削弱,失去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行为变得恣意妄为。
⑹焦虑缓解
人们普遍认为酒精可“缓解压力”,转移对焦虑刺激的注意力。然而,从长远来看,酒精不一定能减少焦虑和恐惧,事实上可能会使其恶化,导致个人饮酒加剧。由此,焦虑和饮酒成为相互影响的风险因素。
⑺.空洞的承诺
个人对某事的承诺程度取决于其价值观。饮酒,使得个人关注重要目标的可取性而非可行性,从而产生空洞的目标承诺。一旦清醒,他们往往无法兑现承诺。
4,情绪与情绪调节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情绪因素在饮酒和性行为之间,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有效的情绪调节需要更高阶的认知处理,而酒精的药理作用会阻碍这一过程。因此,与清醒的人相比,醉酒者在高情感效价下(如性接触)可能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失调的情绪会促使个人参与原本不太可能发生的性活动。酒精,亦可能通过延迟自我保护降低醉酒女性对潜在性侵犯的有效反应能力,减少对性侵犯的痛苦反应,容易从事双方同意的冒险性行为。
三,总结
心理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理解饮酒与性行为之间的因果影响(即性化的社会感知、性唤起、冒险性行为以及性侵犯和犯罪)和因果机制(酒精抑制、酒精预期和酒精近视和情绪调节)。与生物学理论相比,心理机制主导着当前的科学解释。然而,神经科学的未来发展或许能够重新发现生物学机制的重要性。最终,我们可能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中全面解释饮酒与性行为的因果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酒精与性行为的证据是间接和可变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和慕容置疑的。
2.饮酒可增加性化的社会感知、主观性唤起、冒险性行为以及性侵犯和犯罪。
3.酒精对性后果的影响是远端背景因素(如规范、期望和人格特征)和近端情景因素(如对性信号的过度关注)的交互影响过程。
4.尽管早期完全依赖生物学理论,但当前对酒精对性行为影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心理理论和框架上,包括酒精预期理论、酒精近视和情绪调节等。
5.酒精预期理论适用于解释饮酒前和饮酒后与性行为相关的进展上,而酒精近视理论仅适用于饮酒后的进展方面。二者结合的情况下,可总体解释饮酒如何导致性行为改变。